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2-06-14 15:23

永远是少年电影观后感600字 永远是少年观后感作文3篇

  电影永远是少年是2021年5月15日上映的一部红色青春电影,这部影片接力青春,谱写历史辉煌,是建党100周年的一部献礼片,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永远是少年电影观后感600字的内容,感兴趣的快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影片《永远是少年》,以党建立之初,冯健行、文婷等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基本叙事线,艺术地再现了百年前中国的一群热血青年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的澎湃岁月。同时,这部影片通过刻画百年前少年们为铺就中国崛起道路的伟大使命,甘愿奉献的成长历程,唤起新时代少年人的使命感,向我们传递着伟大的“中国梦”。
  使命感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群体对所从事事业的积极情感和认同,以及在此过程中体验到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感。强烈的使命感能引导人们对从事的事业的意义与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目标也更加清晰,并促使人们对使命指向的事业产生更为强烈的情感和责任感,将更多的精力与努力投入其中。
  在新时代,就个体成长而言,使命感是一个人对其工作职业的认同与奉献;而从国家和社会发展出发,则体现了国民为实现中国梦、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伟大事业的支持、奉献甚至牺牲。少年强,则国强,陈独秀先生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曾提到青年人应该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永远是少年》中的四位少年,正是这种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锋芒、有困境更有探索的青年们的化身,他们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奋斗牺牲的品格与斗争精神,深刻传递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党为人民服务和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光荣使命。
  网络上关于党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有这样一句评论:“今天的大多数青年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在课上死记硬背的那些他们自己根本不相信的东西,曾经真的被一群人当作毕生的使命去奋斗和牺牲。”在人民生活安全、富足、美满的今天,少年们没有经历过百年前中华民族所处的昏暗、腐朽、无可救药的混乱时代,当他们喊出“为中华民族觉醒而读书”“为祖国的伟大复兴做贡献”的口号时,当代的青年人心中或多或少会有疑惑:为什么?
  是啊,为什么呢?影片中外国矿主面对中国工人和少年学生维护工益的勇敢无畏,问了句为什么?派军官面对宁死不签、不背叛信仰的文婷,呢喃着:“为什么?”更是在文婷慷慨赴死后,向她的父亲问了一句:“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影片中被压迫、剥削而后觉醒了的工人们已经做出了回答,他们梦想着有一天可以过上能吃饱饭、有地方住、不会被动挨打、不用担惊受怕的日子。而少年们在开学第一课中,对百年后的中国的畅想则是最动人的答案。他们希望未来的祖国“把铁路修到天上去,也许还能修到月亮上去”“再也不会受到剥削和压迫,那时的中国有最先进、最强大的武器”。正是他们怀揣的这些 “中国梦”,唤醒了他们为民族复兴牺牲奉献的使命感,激励他们站起来、走出去、抗争着、奋斗着。
  百年前的“中国梦”在一代又一代顽强独立的少年们的努力下,实现了。那么,百年后的今天,新时代的少年们有着怎样的“中国梦”,又该为这一伟大梦想的实现承担怎样的使命?相信《永远是少年》这部影片,会带给我们思考与答案,激励我们勇敢承担少年人使命,继续传承为之不懈奋斗的“中国梦”。
  在中国党百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永远是少年》讴歌了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塑造了灵动、饱满的青春人物形象,围绕“青春梦想”和“信仰”进行了符合当下时代精神的阐释。不仅让身处和平年代的观众切实感受到了一百年前的青年们的信仰和热血,也为当前电影市场注入一股红色的正能量,更为主旋律电影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研究借鉴的样本,为未来同类题材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历史题材影片以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为背景,绕不开对大时代、大主题、大环境的反映和折射。《永远是少年》描述了建党初期一批风华正茂的有志青年在中国前途命运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阶段,坚守初心,胸怀天下,上下求索,勇于牺牲,探索民族解放和振兴之路的艰辛历程。
  本片以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国土沦丧、主权丧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为背景,以就读于唐山铁道学院的五位普通学生对救国之路的探索作为故事发生、发展的驱动力,与彼时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相互呼应,在银幕上具体、生动地呈现了一些惊心动魄的历史史实,比如中国党诞生、建党初期工人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大失败、创建工农武装等。本片的主创团队学习发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先后辗转江苏、广东、福建、上海、浙江、山东、辽宁、黑龙江、陕西等九个省市拍摄,使整部影片最大限度地复现了彼时的历史场景,从而呈现出真实可感的年代感和生活感,让现实主义诉求令人信服地落在了实处。这样的创作思路,能够唤起观众对那段历史的文化记忆,传承爱国爱党情怀,可以实现理想的传统教育效果。
  2018年,习总在北大考察时发表讲话:“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 此后,党中央在多个场合都强调了当代中国青年与中国梦的重要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讲,通过青春叙事感召广大青年树立远大理想,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去是这个时代赋予中国电影的责任。
  《永远是少年》一片在题材选择、叙事架构、人物塑造以及艺术包装、影片宣发等方面都尽可能彰显青春元素,把历史的真实与情感的真挚贴切地整合在一起,舞动了一段清新隽永的励志青春。该片的成功开拓出一种符合社会主流期望的历史题材青春言说模式,为未来同类题材的创作具有很好的示范和启示意义。
  知名陕西籍导演冯小宁拍摄的红色青春电影《永远是少年》于2021年5月15日如期上映,这部主旋律电影是冯导沉淀数年,精心筹备的又一力作,在延续了其以往主旋律作品富有诗意的历史叙事的同时,冯导在新片《永远是少年》里融入了青春元素,为当下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
  影片开始以一群新世纪的少年植树时发现“才子”的遗物切入回忆,讲述了100年前,五位青年学生加入了初创不久的中国党,在曲折的道路上谱写不同青春篇章的故事。影片的叙事结构设计巧妙,以孩子的视角发现前辈的“日记”,这些前辈在彼时也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故事以这本“日记”为接力棒展开:回望百年历史,无数青年凭着坚定的信仰和无悔的热情在通往新中国的道路上抛洒热血和泪水,将自己的血肉之躯化作前进道路上的一块块基石,支撑着千千万万的同胞继续勇往直前;展望未来百年,一个又一个有志少年将用青春的谱写新时代的美好篇章。知所从来,思所将往,一本日记,承接了过去百年的奋斗史,激励着未来百年的开拓梦。
  影片在艺术追求上保持了冯小宁导演多年以来的创作风格,打破传统主旋律注重说教宣传、忽视人性的立体化表现等叙事惯式,通过人物命运来折射时代变迁,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人物深刻的个性化特写,以微知著。本片避开对英雄领袖的,通过五位青年学生曲折的之路来展现中国党成立初期的艰难历程。青年党员文婷被捕后,宁可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不愿在上签字,面对敌人近于哀求的“劝降”,她决绝地回答:你这是在侮辱我的灵魂!文婷同志坚定的信仰让在坐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导演通过鲜活的个体书写为观众举行了一场历史与信仰的洗礼。
  导演冯小宁曾创作过经典的“战争三部曲”,冯导曾表示:我的每部作品、每部镜头都饱含着爱国主义!在本片中导演仍然坚持了各种视听语言的精准表达:黑白与彩色在回忆与现实中转换;镜头的剪辑跟随剧情的节奏跌宕起伏;矿井下、密室内等内部空间与旷野中、战场上等外部空间的娴熟调度;以及片中多次出现的情绪激昂的内心独白等,都是观众被剧情深深吸引的感观保障。此外,影片还擅于通过符号能指引申情感所指,五位青年在象征指引方向的华表下立下誓言,这一画面使影片的主题得以升华,使电影的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由于早期主旋律作品倾向于主人公在精神上提纯,弱化其作为普通人的个体,强调其英雄属性,造成长期以来广大观众对主旋律电影形成了“叙事手法单一”、“人物形象千篇一律”等刻板印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主旋律电影也开始了市场化的探索。许多成功的主旋律电影都开始将商业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在叙事结构、剧情设置、人物形象、画面和技术等方面进行革新。《永远是少年》是冯小宁导演在此基础上的又一次另辟蹊径,在主旋律类型基础上融入青春片类型要素,在不同的受众群体中引发情愫,满足其内心的需求。此外,青春题材更能与青年观众产生共鸣,促使其在红色经典的移情作用中深刻领悟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永远是少年》通过将主旋律和青春两种题材类型的巧妙叠加,实现了主流价值观和电影艺术的深度融合,有效地贯彻了习总关于传承红色基因育人的思想,让新时代青年再次重温党人抛洒青春热血的峥嵘岁月:但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永远是少年电影观后感600字 永远是少年观后感作文3篇的相关内容,更多最新最优质的作文内容,欢迎大家关注本网站。
  或许当我们的生命已经燃烧到了最后一秒的时候,会慢慢的凋零,但是这绝对不是最后了,虽然到了凋零的时刻,
  成功一直都不是平白无故的就能够来到自己的身边的,如果想要得到成功的青睐,那么就要在自己的生活之中靠着
  当一个国家开始拥有了自信的时候,才是真正开始崛起的时候,过去没有自信的生活就像是失去了色彩一样, 毫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