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推送至APP |
级别: 总版主
UID: 2
精华: 1
发帖: 12967
威望: 12978 点
铜币: 1126817 枚
贡献值: 0 点
注册时间: 2022-03-21
最后登录: 2024-02-18
0楼  发表于: 2022-05-16 18:13

《我不是药神》——基于影视理论

  影片《我不是药神》中,程勇在影片开始时既无钱交付房租又无钱给父亲治病,这便是他所面临的“戏剧情境” ,也就是对事件的发生或人物的行动产生影响的具体环境条件。在此种的情境之下,主人公应该怎么办?这便是情境对于人物下一步行动的价值。电影中接下去的情节,也就是程勇接受了吕受益的建议,到印度去买低廉的抗癌药物“格列宁”,以及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电影情节的发展往往都有着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动力机制,涉及情节发展过程中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问题。所谓的外部动力,即是由外部事件的介人而形成的情节推动力,如影片中的种种突发事件的发生。如吕受益开始的到访。内部动力则来自剧中人物自身,即剧中主人公要求从具体情境中走出的愿望和行动,往往由其性格、经历和遭遇处境而决定。主人公程勇从一开始的盈利,在后来与病人的相处中了解了他们的不容易,一步步成为了药神。
  莱辛曾指出:“一切与性格无关的东西,作家都可以置之不顾。对于作家来说,只有性格是神圣的,加强性格,鲜明地表现性格,是作家在表现人物特征的过程中最当着力用笔之处。”电影中,性格是构成作为情节发展动力的冲突、抵触和差异的基础。把人物放置于人与人之间的抵触和矛盾冲突关系中,人物的性格鲜明生动地显现出来。程勇从一开始小市民的唯利是图,帮助病人从印度购买假药只是为了赚钱,甚至最后把供应渠道卖给了张长林。但是在与吕受益第二次重逢时,看见了病人膏肓的吕受益,程勇性格中善良,无私的一面显现。他决定再次前往印度购买药品,这次,不为金钱,为救人,哪怕不赚钱也要把生的希望带给病人们。张长林虽然之前售卖假药,之后提高药价,性格中更多的是恶的一面,但是在了解到程勇和自己不一样,这一次是为了救人,他性格中善心的一面也显现出来,所以张长林面对着高压审讯,依旧没有供出程勇。
  最后对于程勇的判决,似乎也充斥着关于程序正义与情理之间的冲突,按照程序正义,程勇定罪是合理恰当的,可是从情理看,程勇最后并没有盈利,购买他的药的病人也将他当作药神,没有他的药,病人们难以存活。所幸,最后,药品纳入了医保,程勇被释放,有了一个任算完满的结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1024社區区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电影2090 » 互动杂谈